尚未解决的掣肘使目前河南省内成功探索医养结合的仅有郑州市九院。而其走的路子是对养老机构进行公益性帮扶,比如定期到养老机构巡诊、为老人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定期培训养老机构护工、为养老机构老人设立就医绿色通道等。
这些帮扶措施使养老机构获益不少。王飞说,他们在收治老人时郑州市九院会在3个月内为其提供健康情况诊断证明;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送到郑州市九院,解决了养老院的不少麻烦。
但一家医院的带动能力、承载量毕竟有限。持续的公益性帮扶也使郑州市九院渐感吃力,最直接的表现是床位紧张。目前,郑州市九院医养联盟单位有56家成员单位,每家成员单位都有急危重症患者,而该院老年科病房只有110张床位,接诊医养联盟成员单位急危重症患者有时存在困难。
不止这些,随着医养联盟成员单位不断增多,郑州市九院定期巡诊范围扩大,目前该院人手有限,每家医养联盟成员单位一季度巡诊一次也成问题。
多方掣肘致医养结合形势低迷

政策红利频出,医养结合发展理应如火如荼,为何目前仅有一种模式成功?采访中,很多医院、养老院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原委。
郑州市九院院长白建林表示,每年都会有很多县级医院、中医医院到郑州市九院参观,学习医养结合经验,但很多医院至今没有行动,最大的桎梏是医保政策限制。目前的医保政策只提供基本医疗保障,而老年人住院花费比较高、住院时间长,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不契合。医院老年科很不受医保部门“待见”,每年划拨的医保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再加上次均费用、床位周转率、住院时间等,老年科多不符合医保要求、不能适应医院指标评审等,这些因素也导致很多医院对于医养结合持观望态度。
2014年,河南出台政策要求,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养老机构,其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政策执行。既然医疗机构可以办养老机构,医院为什么不行动呢?
白建林认为,医院提供的主要是医疗服务,养老院主要提供生活照护服务。医院办养老院不仅成本很高,还会丢掉医疗本性。即使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养老院,如果合作模式不对,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郑州市九院曾经与一家养老院合作设立爱馨医院,但合作只持续了15个月就无疾而终,“其中,医院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出发点难以达成一致,这是主要原因”。
养老机构又有何顾虑呢?河南出台的扶持政策提出,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定点范围。
养老机构为什么不单独设立医院?万颖表示很难。目前,市场上养老机构多以中低端养老服务为主,财力有限,招聘护理工作人员尚且存在问题,更不用说跨行业经营医院。“大部分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只有与医院合作共建这一条路”。
河南养老行业发展也不容乐观。河南省政协委员任丽君表示,河南专业养老机构发展缓慢、运营管理举步维艰。全省养老机构床位数为每千人35张。这与社会调查显示的9.9%的受访老人希望村里统一建设老年互助院养老、8.7%的受访老人愿意日间托老、4.4%的受访老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存在很大差距。
“接地气”支招医养结合发展
支持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有很多,但养老机构发展形势依然低迷,原因是很多扶持政策悬在“空中”。
比如,201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意见》提出,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郑州市
惠济区颐和老年公寓今年3月投入使用,到现在用电还是1.3元/度。到现在仍未解决此问题。
“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当务之急是将扶持政策真正落地。”王飞说。
万颖希望,建立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的激励制度,对愿意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医院给予奖励,以此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比如,医院相关科室晋升老年病治疗方面副高、正高职称,要到基层医院或养老机构挂职半年或1年。
河南省政协委员岳爱云表示,医养结合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将医养结合纳入区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合理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提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以及乡镇卫生院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建设。
岳爱云还建议,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的护理院。鼓励探索养老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一体化建设,实行统一管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建设服务项目也要从单纯生活供养向供养、教育、医疗、康复、法律援助等服务转变,形成就近、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为患者服务